01
  2014-07
 
 
 
 
》旗山醫院的新生 守護偏鄉的曙光

從2009∼2013年,短短4年期間,地理位置偏遠的旗山醫院,從缺乏醫療資源的醫療機構,蛻變為資源完善的重要醫院,並榮獲「癌症防治績優四大獎項」、「醫策會醫療品質獎系統類機構推行獎」、「醫院評鑑優等」等獎項,更是少數通過「中度急救責任醫院」的地區醫院。究竟是什麼樣的魔力,讓旗山醫院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創造出如此傲人的佳績呢?

 
 

2009年,八八風災造成高雄山區嚴重受創,尤其旗山、那瑪夏、甲仙等地居民損傷最為嚴重,旗山位於重災區入山要道,許多傷患就近送往旗山醫院急救,卻因當時旗山醫院資源嚴重不足,許多患者必須轉送至義大醫院或高雄榮總就診。經歷八八風災後,旗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被更突顯。2010年,衛生福利部(前衛生署)遂派曾任樂生療養院副院長鄭舜平接任旗山醫院院長,準備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鄭舜平曾服務於都會區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公費服務時期亦曾於偏鄉的花蓮鳳林榮民醫院服務。接任旗山醫院院長之前,鄭舜平是樂生療養院的副院長,照顧的是弱勢的漢生病病人(即痲瘋病病人),這類的病人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因此,鄭舜平對於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權益也特別有感觸。

雖然接任旗山醫院院長,須與台北的家人分隔兩地。但鄭舜平心念一轉,他說:「都會區少他一個醫生,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大,但若能在偏鄉多做一點事情,卻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這樣的信念促使著鄭舜平臨危受命,出任當時已岌岌可危的旗山醫院,他回憶剛到任旗山醫院之際,整所醫院包括院長與副院長在內,總共只有18位醫生,而這樣的團隊卻需肩負旗美9區(旗山區、美濃區、杉林區、甲仙區、六龜區、茂林區、那瑪夏區、內門區、桃源區)唯一24小時急診的醫療,還要涵蓋門診、住院及開刀等服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人為本 蛻變的第一步

醫護人力嚴重不足也導致服務品質大幅受限,加上設備相對老舊,使得當地居民對於旗山醫院缺乏信心,看診率及占床率都很低,當時居民還說:「只會到旗山醫院看感冒,大病就要去市區的大醫院。」

國內醫療資源有明顯的城鄉差距,醫生們至偏遠地區的服務意願也較低。鄭舜平打趣的引用花蓮門諾醫院一位修女的話來形容這樣的情形:「台灣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卻很遠。」因此鄭舜平一上任,首要任務便是招攬優秀的醫師,一起到旗山醫院打拚,充實基本的醫護人力。

鄭舜平感恩地說:「其實我很幸運,當時的衛生署署長、副署長及醫管會執行長,都給予我相當大的支持,屏東醫院等署立醫院也會互相協助,加上衛生署多項提升偏鄉醫療政策的支援計畫,才得以讓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醫院及高雄榮民總醫院進一步與旗山醫院合作,開啟蛻變的契機。」

提升醫療設備 支持醫師發揮專業

以往旗山醫院不受當地居民信任,就診的病患大多是需要就近送到旗山醫院急診的民眾。而旗美9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20%,高齡比率是全台比例最高的地方之一;旗山老年人口比例占18.6%,鄰近的杉林與美濃比例更高達19.5%及21.8%。所以鄭舜平接任院長之後,訂定兩個主要方針,第一就是改善急診資源,另一個就是推廣社區醫療服務。



 
旗山醫院院長鄭舜平
院長與醫院同仁們的合影。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