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4-09
 
 
 
 
》臺中醫院 建構完整老年照護園區
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在高齡照護領域始終走在前端。自1995年成立署立醫院第一家居家護理所開始,一路耕耘,2008年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評鑑通過,2013年更獲得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典範選拔優良獎。如今的成果也成為體現完整長者照護的最佳模範。
 
 
 
 
 

 
 
起老人照護,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院長李孟智歸納出大部分老人家的想法,「人老了,活著不重要,能動能吃、過得有尊嚴才有意思。」李孟智說:「我們醫院已有119年的歷史了,醫院房舍並不新,之所以能夠留住老人的心、獲得信任,最主要就是尊敬他們,讓老人家倍感溫馨。」這也是院方一直以來,在老人照護領域長期努力的方向:完整照護、無縫接軌、尊敬溫馨。
 
中期照護 協助病人重返生活
 
2013年成立的中期照護病房就充分體現了這個精神,在傳統的老人照護體系裡,分為急性照護、長期照護與居家照護。急性照護包含門診、住院與急診;長期照護針對自理生活有問題、家人又無法提供適當照顧的患者,可安排機構式照護。而居家照護,則是個案在家中或社區接受照護。
 
「這三者間串連起來還是有一小塊缺陷,」李孟智指出,「我們經常碰到一些病人,尤其長者,在急性出院之後回不了家。」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醫院一般不希望有過長住院的情況,以醫學中心為例,平均住院7日之後,就會請病人離開急性病房,「但中風病人,尤其老年人,你覺得7天之後他就可以自理生活或是康復嗎?」如果無法搭配很好的居家照顧或復健計畫,許多中風病人回家只能癱臥床上,「長久下來,人就廢掉了。」
 
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開始推動中期照護(急性後期照護)制度,銜接急性後期到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之間的空窗期。病人離開急性病房後,經過評估,讓可能經由復健潛能的病人轉入中期照護病房,接受6∼12週積極復健。這時醫護團隊會針對每個病人的情況擬定計劃表,藉由密集治療計畫,還可以視病患功能進展情況,調整其治療計畫。
 
經過去年一年試辦下來,我們發現在臺中醫院接受中期照護的病人中,已有8成都可順利返家生活,僅有兩成回到急性住院或護理之家。而在中期照護病房經過6週復健後,病人巴氏量表的平均分數從49.6分上升到73.1分,另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IADL)則從2.4項進步到3.3項,各項表現均較傳統的門診復健有良好情況。

事實上,臺中醫院很早就開始推動老人照護體系,目前門診患者中,超過3成的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在長期、大量觀察下,李孟智發現高齡患者求診時,有幾個常見的困境。首先,是在目前常見的醫療體系底下,醫療照護往往太過片段,不夠周全。以骨折為例,假設今天有一名老人骨折了,去看骨科,醫師可能打個釘子,看看釘子打好了沒?治療就告一段落了。「但打了釘子這名老人就能走了嗎?手就能動了嗎?」假設治療沒有配合適當的復健、照護、營養補給等團隊照顧,這名老人的身子可能依舊垮掉,不能走路。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院長李孟智。
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巡視臺中醫院中期照護病房。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