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經過入圍簡報也可讓評審做出更全面的判斷。身為6位評審之一的張秀鴛說,僅有文字很難把人物的精神或事跡表達完整,但有機會當面聆聽入圍者述說他們的故事,讓她覺得非常感動,每位入圍者事蹟都令評審們讚嘆。
入圍者簡報讓評審為之動容
「我這兩天聽入圍者做簡報,哭了好幾次。」張秀鴛說。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一位哈佛學成歸國的醫師,在臺大擔任小兒科醫師時,發現從高處跌落的孩子,傷勢常不如由沙發跌落的孩子嚴重,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讓這位醫師直覺有異。經過調查與蒐證,這位醫師發現,原來很多第一線的急診科醫師被家長欺騙,許多從低處跌落卻重傷的孩子,其實是受到家長的施暴虐待。
「聽到覺得好佩服,一般醫師都會相信家長的說法,頂多開驗傷單,但這位醫師卻追根究底,深入懷疑並搜集證據。」張秀鴛說,後來這位醫師促成教學醫院成立兒童保護小組,以早期發現兒童受虐跡象。
另外一個讓張秀鴛印象深刻的案例,是為了照顧失依兒童,離開她專長的財務領域轉任民間團體的祕書長。他發現這些失依兒童常因為失去雙親,或是長期受虐無法回家,缺乏長期友善的支持環境而走上歧途,他把畢生所有積蓄照顧了數百個孩子,面對評審簡報時,還因為擔心來不及給孩子足夠的照顧,當場淚如雨下,每位評審都為之動容。
此外,還有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而努力在偏鄉推動目睹家庭暴力學童輔導的校長、以及相信每一個受虐的孩子永遠都值得過更好的生活的兒保社工,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入圍者。
首屆入圍者 主動爭取、來源多元
從首屆紫絲帶獎的入圍名單之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一些社會的趨勢。張秀鴛說,與以往大大不同的是,參與選拔的情況比以前更加積極主動,「從前都是為善不欲人知,不過這次很多有功人士是自薦。」張秀鴛解釋,這些主動的參賽者認為,他們勇敢站出來並且推薦自己的事蹟,可以讓受害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非常多人支持她,也讓民眾知道社會上有一群人每天都在為防治性別暴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