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發展 培養個人與社會能力
雖說活動較偏向輕鬆休閒,但也強調適性發展,有些服務對象在工作人員帶領之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例如有位60幾歲的服務對象特別擅長縫紉,連來參訪的醫生都稱讚他的技術比外科縫傷口還要精細工整。手工藝班有個學員還能自己規劃參加比賽,跟工作人員討論訓練計畫,因為只要得到全國特優獎就能去臺北領獎,不僅可以跟姐姐聚會,回到院內還有獎勵金可領取。
喜愛務農的也不少,教養院裡最有特色的當屬農場班,種植各種果樹,一年四季皆有果實可採,果樹熟成時工作人員帶領450名服務對象一起採果,邊採邊吃,配合不同趣味活動,整個農場熱鬧非凡。這美好的成果是每一天工作人員帶領一群有興趣也有能力的服務對象,到農場辛勤工作換來的,來這看一眼農場整齊的樣子就知道這些服務對象有多勤勞。對這些服務對象來說,可以將成果嘉惠其他人,也是一種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
人人各有所長,院內針對自主意識高的服務對象,結合個人興趣,成立各種社團,其中舞龍舞獅社、團康韻律社、太鼓社常常受邀外出表演。這讓他們跟社會有更多連結,不僅展現他們的才能,對一般人來說也是一種社會教育,其實他們跟我們差別不大,只是需要一點協助與支持,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比我們想像得還多。
教養院也把公共場合應有的禮節融入到生活情境教學中,例如院內有視聽活動,學習欣賞電影時要保持安靜,到社區商家購物時要排隊結帳,培養成良好習慣,因此不管社會適應活動是去大賣場購物,還是外出觀賞電影,或搭乘高鐵到各地參觀,都展現了良好秩序。院方希望透過外出讓普羅大眾接觸他們,並看見身心障礙者的存在,也可降低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進而配合營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