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16-03
 
 
 
 
》國際婦女節
提升女性權益之回顧與展望

每年的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是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與社會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和取得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聯合國在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活動慶祝國

際婦女節。在臺灣,國際婦女節不只是一日的慶祝活動,而是經過近20年的努力耕耘,逐漸提升女性人權的紀念歷程。

 

 
 

20年前,臺灣社會發生令人震驚的彭婉如案、白曉燕案,在彼時,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許多婦女團體開始倡議,社會上開始發出對婦女人身安全議題重視的聲音。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1997年行政院先是成立「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由各相關部會首長、專家學者和民間婦女團體代表組成,期使各項攸關婦女權益的決議,能夠透過跨部會跨領域的研議過程,配合行政機制落實執行。

緊接著,基於推動婦女人身安全保護措施工作的重要性,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決議以10億元的額度成立「行政院國家婦女人身安全基金」,並因基金靈活運用等考量,決定以捐資成立基金會的方式以符合永續發展原則,並由內政部逐年編列預算挹注,希望藉由基金會的成立,開啟民間與政府對話的視窗,並建構婦女資源與資訊交流的中心,是故,「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於1998年年底正式成立。 

從婦女人身安全到性別主流化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鈴翔表示,婦權基金會以婦女權益的促進與發展為目的,辦理婦女權益相關議題的政策推動、法令研議、教育計畫、國際事務參與、資源資訊中心、培力計畫等工作事項,以成為政府與民間在婦女權益相關議題上的對話平台為角色。

在婦權基金會成立初期,對婦女權益相關議題的推動主要聚焦在「婦女人身安全」的面向上,於是在1998-2000年間,陸續推動性侵害、性騷擾、家庭暴力等法令,以及相關機制的落實。

隨著國際社會對「性別主流化」議題的重視,2003年,婦權基金會召開「性別主流化:2003國際婦女論壇會議」,促成臺灣社會公開討論性別主流化議題。在1995年聯合國第4屆世界婦女會議通過的「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正式以「性別主流化」作為各國達成性別平等的全球性策略,希望所有政府的計畫與法律要具有性別觀點,在作成決策之前,對男性和女性的可能影響進行分析,以促成政府資源配置確保不同性別平等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的機會,最終達到實質性別平等。

在性別主流化的議題聲浪下,漸漸推動性別主流化相關政策措施遍及行政院各部會與其附屬單位,同時間,也以性別主流化與國際接軌,催生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誕生,令性別主流化成為臺灣民間與官方的主要政策詞彙。 



 
建立溝通平台是婦權基金會的重要工作。
與世界的婦女團體頻繁交流,同步進步。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