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6-06
 
 
 
 
》正向面對 在創傷後成長
經歷重大災變後,心理的傷痕往往容易被忽視。及早介入心理危機處理,留意身心反應適時尋求專業協助,並正向面對傷痛經驗,都是走過災難陰霾的重要關鍵。
 
 

如其來的災難意外,不僅會導致身體的損傷,也會在心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心理創傷是指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傷害、身體完整性受到威脅,或人生經驗遭逢巨變或衝擊時,其感受到的壓力與不適情緒超過當下個人經驗所能協調掌控的狀態,進而在心理層面造成傷害,甚至留下揮之不去的陰霾。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表示,常見造成心理創傷的原因可概分為四種類別,包括感受到敵意或威脅、失落情緒、價值比較及失去依附對象。因此,從地震、風災、戰爭,到車禍、家暴、虐待、性侵、霸凌、罹患嚴重疾病、截肢等事件,雖都有可能是造成心理創傷的壓力事件,但不等於後遺症即將來臨。

創傷身心反應 不等於精神疾病

人們在災變期間或之後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心壓力反應,例如:心跳加快、焦躁不安、暈眩、顫抖、難以入睡、知覺創傷經驗重複出現等等;也會導致恐懼、無助、哀悼、憤怒、罪惡感等負向情緒;此外,對日常的活動興趣也有可能降低、感到疲累、無望、懷疑不信任他人或出現社交退縮等情形。

這些身心反應是常見的正常現象,多數人的身心反應會在幾天到幾週內改善。由於近幾年地震、風災等重大災難事件頻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也成為大家常聽聞的詞彙,以致許多人會將災難後的身心反應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畫上等號,郭乃文說,「無論專家、受災者或受難者身邊的人,應避免在災後立即斷然認為,遭遇災難一定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其他精神疾病症狀。」

如同對燒燙傷的急救處理一樣,災難後心理危機的處理也應越早介入越好。當災難後的身心反應出現,初期可透過書籍或網路尋找改善的方法與建議,但資料來源應以學術界、政府單位或學會、醫院為主,避免似是而非的網路文章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倘若幾天或幾週過去,身心反應持續存在,且妨礙正常生活功能達一個月以上,則應盡快尋求專業心理衛生中心、身心科或精神科等醫療機構的協助。

災難的衝擊對於孩童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像是睡眠或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於分離、獨處會過度害怕、年紀小的孩童會出現退化行為等等,面對災後受創的孩童,父母或照顧者可先觀察孩子的變化,瞭解孩子的感覺,並就生理或心理狀況,適時請教小兒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意見。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