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密的社會網絡 織起兒少保護網
過去對於兒虐高風險家庭,總有著錯誤的刻板印象,張秀鴛表示,從社會參與的角度來看,「與鄰居、親戚、社區的關係疏離的家庭,相對在社會上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系統弱,越有可能發生兒虐事件」,然而所謂的高風險家庭,與經濟狀態、社會地位無絕對關係。
自我孤立的家庭,因為缺乏親屬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統的協助,對於政府提供的正式支持系統,也因為與社區、村里的關係疏離,不知道可以從何尋求支援,這類型的家庭,如果孩子尚未就學,一旦發生兒虐事件,通常很難被外人發現,因此更需要被社會關注。張秀鴛提醒,如果民眾發現周遭有孩子三餐不繼,或是穿著不符合季節的服裝,抑或聽見某一戶經常發出爭吵的聲音,甚至夜裡還在社區街道遊蕩無人看管,都可以通報警察、村里長,或撥打113保護專線,清楚說明人、事、時、地、物,或是告知學校老師,讓社會對需要關懷的家庭有著多一分的關注,防止兒虐事件的發生,以綿密的社會網絡,織起兒少保護網。
這些年來,經過民間團體與各級政府的大力宣導,民眾已經開始接受「體罰是不當的管教方式」、「管教孩子不是別人的家務事」「孩子不是家長的私人財產」的觀念,有意識地去保護所有的孩子,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暴力零容忍 兒少保護穩健前行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張秀鴛表示,現在社會大眾對於「暴力零容忍」的觀念已十分普及,再加上政府建置了清楚、暢通的求助管道,由專業社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值班接聽電話的113保護專線,以及在接獲通報之後,社工嚴謹的專業調查處置,二線家庭功能評估及處遇以及強制親職教育,都是現階段兒少保護工作的重要發展方向,將敦促地方政府和民間兒少保護服務體系穩健的繼續努力。
此外,兒少保護工作仍然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若兒少需要緊急安置,過往以機構和寄養家庭的安置方式為主,但考量兒少的心理適應與未來穩定生或狀態,在國外會使用到的「親屬家庭」安置方式,也就是將兒少安置在叔叔伯伯、姑姑阿姨等親屬的家庭中,目前在臺灣無論是法律上或觀念上,都還有需要突破之處,必須經過法制化的過程,讓親屬家庭成為合法的安置選項,才能讓兒少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另一方面,則是要推動普及式的親職教育,讓每一個成人透過教育,學習正確扮演父母的角色,常有人說「我是開始當爸媽之後,才學習要怎麼做爸媽的」,也因此,張秀鴛認為,若能夠過普及式的親職教育,為成人建立正確的親職觀念,學習與孩子相處的正確方式,自然能夠降低兒虐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