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17-03
 
 
 
 
》愛孩子、零暴力 兒少保護體系互聯網

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一萬件兒虐事件發生。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強調,兒童少年(以下簡稱兒少)缺乏充足的自我保護能力,尤其是六歲以下兒童依附大人而生活,生命也較脆弱,受虐比例雖然不是最高,但卻有很高的致命性,不容輕忽。

 
 

這項新政策還有其他附加價值,目前政府每年提供助學貸款的利息補貼高達32億元,兒少教育發展帳戶可未雨綢繆,解決弱勢學生繳交學費的困擾,同時降低政府學貸補貼利息的負擔。更重要的是,當弱勢家庭繳不出錢時,社工可及時了解狀況,萬一陷入經濟或其他危機,就能馬上評估其狀況與需求救援,避免發生兒虐、家暴等悲劇。所以,這項計畫也有助於低(中低)收入戶的救助網絡更完整。 

兒少保護互聯網 第一時間調查好

113接獲兒少保護通報時,社工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展開調查工作,然而,兒少事件的調查需要非常多的資訊,例如兒少的就醫紀錄、六歲以下兒少的預防接種紀錄、兒少及關係人的刑案資料紀錄、兒少的就學及輔導紀錄、兒少及關係人的精神疾病紀錄等等,涉及健保、疾管、警政單位、教育等單位,以及衛生福利部自殺防治精神照護管理等資訊系統,主責社工若是要一一申請資料請求調查,恐影響調查時效性,甚且危及兒少及社工人身安全。

因此,去年衛生福利部透過兒少保護資訊系統與上述單位的相關資訊界接,建立「兒少保護體系互聯網」資訊平臺,讓兒少保護主責社工可以在第一時間取得相關資訊,了解兒虐事件的危險因子,掌握調查進度,即時擬定適切介入服務模式以保護兒少。

張秀鴛表示,兒少保護體系互聯網,是全面且快速的調查資訊交換平台,未來將繼續串連其他的資訊系統,例如毒品戒治個案管理系統等,讓兒少保護體系互聯網更加綿密有效率。

政府民間同攜手 共同守護兒少成長

一直以來,政府與民間團體一直攜手推動兒少保護工作,張秀鴛說,民間團體一方面扮演倡議角色,代替兒少發聲,並擔任政府的監督者,另一方面,民間團體也協助政府因應家庭需要提供支持性、補充性、替代性的服務,更有民間團體提供寄養家庭媒合服務,各種的服務角色,對於我國兒少保護工作體制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幫助。

在兒少保護通報的案件中,政府通常扮演第一時間的公權力介入角色,在每年五萬多件的兒少保護通報案件中,約有三萬人次接受家內事件的安全評估(其餘屬非家內事件或資訊不明案件),當社工評估家庭有需求時,公權力便能介入協助家庭。而民間團體則是協助政府,提供後續的相關服務與資源,與政府共同守護兒少成長。

張秀鴛提到,更希望在今年度將臺灣各區兒少保護醫療整合中心建置完成,建立兒虐醫療專業團隊、專責醫院,讓兒虐事件在醫療上有更專業的判斷,並同時能提供社工專業的判斷力,具備法律上的證據力,為兒少健康安全的成長,謀取更多福祉。

  



 
Q: 發現身邊有人遭受不當對待,我要怎麼做?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