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勞動部在「2010年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中,指出有63%的受雇者認為工作會造成壓力,更有25%的受雇者認為工作會影響健康。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副署長陳秋蓉指出,「大家絕對不能向壓力說『不』,適當的壓力有助學習、成長,然而,要預防過度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從壓力源作改善」。
個人調節機制有助消除壓力
陳秋蓉在針對工作者的研究中,發現並不是每個工作壓力大的受僱者,都被壓力所困擾,其關鍵因素在於個人的「調節機制」,也就是有些人的工作壓力雖然很大,但個人有良好的調節機制,可以消解工作壓力,因此不會出現身心的影響,而有些人即便只有些許的工作壓力,在缺乏良好的調節機制下,則表現出壓力大、身心俱疲的情形。
陳秋蓉強調,壓力一定不能悶在心裡,「說出來」很重要,除此之外,利用休息時間從事有意義的休閒活動,對於壓力的紓解也很有幫助,像是做自己喜歡的運動,無論是跑步、游泳、散步、瑜伽,或是找時間看場電影,和家人朋友敘舊聊天,都可以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建立人生正向的價值觀,帶著更快樂的心態返回職場工作。
職場壓力如影隨形
研究顯示工作壓力影響的範圍不只是個人,還擴及職場組織與團隊生產力。
陳秋蓉指出,因為工作導致的身心壓力而造成的「低效出席」,是職場中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低效出席指的是員工雖然有在工作,並非處在最佳的效率狀態,此時可能會表現出士氣低落、精神無法集中、一再地重做、工作效率下降、體能不佳的狀態,甚至會因為接受藥物治療而產生副作用。「低效出席加上員工的缺勤,會帶來組織生產力的損失」,這也意味著員工的低效出席實質對生產力帶來影響。美國康乃爾大學在研究中明確指出,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數中,因「壓力」造成的低效出席會流失1.85個工作時數(最嚴重的是「偏頭痛」,每天會流失2.81小時),因此如何讓員工快樂工作,成為職場必須正視的議題。
除了壓力帶來的低效出席直接影響生產力之外,陳秋蓉談到壓力也對員工的健康造成影響,可能表現在抽菸、酗酒、飲食不定時不定量的生活型態上,或是反映在心跳、血壓數值的不正常,未來有產生疾病的隱憂,或是直接顯現低落的工作滿意度,而員工的健康因素也是直接影響組織生產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