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責「資料分析小組」的風險管理組科長吳立雅表示,凡事應有事先計畫,正如《孫子兵法》的謀攻篇所強調「謀定而後動」;同樣地,衛生單位的稽查工作也需要前置作業,才能命中目標。戰情中心正是扮演「幕僚」角色,協助各業務單位獲取相關情資,做出正確的決策或縮短後續稽查時間,等於「用最小的資源,做最有效益的事」。
建立風險預測路徑 即時監控
首先,戰情中心針對「油品」進行追蹤追溯,串連環保署「廢食用油申報系統」、農委會「飼料用油申報系統」,以及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進口、生產一般工業用油脂工廠申報系統」,透過數據資料串連追蹤,列出高風險業者清單,並轉知地方衛生單位優先稽查。
平時在食品邊境管控上,戰情中心針對「茶類」、「生鮮冷凍水果」、「生鮮冷凍蔬菜」、「生鮮冷凍水產」、「辛香料」及「調味醬」等六大高風險類別產品,進行長期性的資料分析;並建立「報驗進口批數」、「進口淨重」、「邊境抽驗率」、「檢驗不合格率」及「檢驗不合格年成長率」等五大風險預測指標,協助篩選高風險目標,達成即時監控的目的。
另外,國人相當關切的日本食品,亦有嚴密的監測機制。自去年年底,已從日本官方所開放的資料中(open data),收納厚生勞動省(日本中央省廳)逾152萬筆資料,並透過戰情中心自建的模組,找出異常值、分析輻射超標狀況及空間地理圖像的視覺呈現等,掌握日本各地食品殘留輻射值的情況,提供政策與邊境管理之決策參考。
掌握輿情趨勢 「戰時」主動出擊
重大事件發生時,戰情中心便啟動「戰時」模式。以2015年11月間發生的「次級鯰魚磚冒充鱈魚排」事件為例,彰化縣衛生局查獲業者自越南進口低價鯰魚,加工後以鱈魚名義販售,賺取價差。戰情中心進而從邊境報關資料分析得知,第二季為越南鯰魚進口的高峰期,因此建議加強邊境進口業者的抽驗稽查,並針對違規業者予以裁處。
2016年4月,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發布的邊境不合格產品資訊中,發現「進口魚露」在半年內累積4件不合格。對此戰情中心研判有異,於是將「報驗淨重」、「抽驗率」及「檢驗不合格率」視為風險因子,篩選出數家高風險進口業者,提供有關單位進行後市場抽驗,發現20件中有6件不符規定,並依違規情節處辦。
此外,同年5月的「粉類即期品改標」事件,在臺中查獲業者竄改過期調味粉的有效日期後,販售給下游食品業者,並流向各通路賣場。戰情中心接獲訊息後,立即針對6種粉類有效天數之分布狀況進行分析,建立相關分析模組,篩選出保存期限有異的產品,提供稽查單位加強查核,此次查到數家業者違規,經限期改善後,後續複查皆已合格。
以上種種顯示食藥署致力於守護民眾健康,透過戰情中心與稽查人員的密切配合,主動揭露不法事件,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使得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一天比一天更加完善。未來,戰情中心將持續進行分析,產出高風險業者清單,並提供給稽查單位參考,期能藉此提供民眾一個吃得安心、用得安心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