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暘表示:「運動當然愈多愈好,但一開始的15分鐘效益最佳。每天可以把握短短的時間,如1.5公里走路約15分鐘、2000步,一個月就能完成一趟馬拉松。」都會區內步行1.5公里的距離,可以替代開車,與找停車位、等紅綠燈耗時差不多,能達到不錯的運動效果又節省能源。若介於1.5公里至3公里之間,則建議可以單車替代。
另外,提醒運動前要先熱身,讓體溫、心跳率、肌肉的延展性提高,使身體進入準備的狀態。所以,打球不要一下場就立刻激烈對賽,跑步也可以從健走開始,等身體發熱了再進入運動狀態。
全家健康動起來
另外,羅凱暘認為運動應該建立跟家庭的關係,促進健康不僅為了自己,更應該為了家人。全家人有不同的年齡層與族群,需要的運動類型各異:
5歲以下幼兒:每天跑跑跳跳遊玩就可以達到的輕量運動。
5~18歲兒少:生長發展關鍵期,需有氧運動、骨骼強化、肌肉強化等運動。
19~64歲成年人:需有氧運動、肌肉強化運動。
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老年可進行與成年人相同的運動,並加強訓練身體平衡及防跌的身體活動。
以生長期兒少為例,跳躍性運動對於刺激生長、增加骨密度都很有幫助。可以安排全家人運動的時間,一起健走到適當場地,如開放的校園、運動中心等,再各自進行符合年齡層的運動。
最後,羅凱暘呼籲大家不要當「假日運動員」,一週150分鐘的運動量,應盡量平均分布在一週當中。若集中在週末進行,不僅造成週一工作更加疲累且身體不適,高強度運動對身體負擔也較大,容易受傷。「運動應該是刻意而自願的!」在進行自發性的運動時,使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心情愉快,如此更容易持之以恆,也可達到良好的健康管理,讓全家身心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