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7-09
 
 
 
 
》疼惜出養 為愛收養
兒少收出養制度

收出養家庭在臺灣向來是較少被談論的少數族群,以往想尋求協助管道或是相關資訊都難以取得。2012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規定非血緣及非屬近親關係收養者,皆需由政府立案且得到許可證的收出養媒合服務機構來協助,為出養家庭、收養家庭及孩童三方的權益嚴密把關。

 
 

當一個家庭因為經濟或其他重大因素,無能為力再繼續撫養與照顧孩子時,需要幫孩子找到另一個願意將他視如己出的家庭,這個過程稱之為「出養」。而對於一個期盼擁有孩子的家庭,讓沒有血緣關係且需要照顧的孩子,經由法律認可的程序而成為親密的一家人,並且給予一輩子不離不棄的承諾,這個過程就稱為「收養」或是「領養」。

出養 是給孩子最佳照顧的情非得已

出養對於孩子而言,是攸關一生幸福的重要決定,因此收出養媒合服務機構制定嚴謹的程序,透過評估出養必要性、出養準備工作、尋求合適的收養家庭、孩子與收養者的生活適應期,到最後聲請法院認可,以確保出養的決定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出養家庭可能感到無法理解,認為絕大部分被收養的孩子多是遭到棄養,或是生父母們不負責任,對此,已從事收出養協助服務長達25年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處長白麗芳為他們抱不平,她說:「其實棄養的比例並不高,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心頭肉,如果有能力,誰願意棄自己的孩子於不顧?而多數的出養家庭是屬於社會中的弱勢族群,當他們真的沒有能力照顧孩子時,也是抱著負責任的態度來找我們,否則又怎會願意歷經繁複的出養程序。」

白麗芳分享了一個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曾有一對年長夫婦,帶著年輕小媽媽和寶寶來到兒福聯盟尋求協助,年輕小媽媽是年長夫妻的女兒,由於她還未成年就未婚生子,根本沒有辦法照顧剛出生的寶寶,因此年長夫婦希望為寶寶找到收養家庭。從頭到尾,年輕小媽媽都面無表情不發一語的站在一旁,看來像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直到她的寶寶被送到收養家庭後,有一天,她突然放學後跑來找白麗芳,從書包裡拿出了一件親手織的小毛衣,用非常誠摯的態度懇求白麗芳,希望能將毛衣送給寶寶。這時白麗芳才明白,原來她的沉默並不是不在乎,而是心中滿懷愧疚卻又無能為力,而她內心的痛苦和不捨,也只有自己最明白。直到現在,只要想起那位小媽媽當時的神情,白麗芳依舊會為她感到心疼而紅了眼眶。

 
兒福聯盟的活動上,邀請參加的大小朋友留下對收養家庭的祝福。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