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17-12
 
 
 
 
》「安寧」才能好走-安寧療護,尊嚴地走完人生
最後一哩路
全球邁向高齡化的趨勢中,臺灣將在2025年成為老年人口佔比大於20%的國家之一,並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年死亡人數將由目前每年16萬人增加至超過20萬人,安寧療護的需求正逐年提高。
 
 


安寧居家療護   讓醫療團隊走進家中

有別於病人來到醫院與醫師僅幾分鐘的短暫接觸,安寧居家療護讓醫療團隊前往病人家中,看的不只是病人的「疾病」,同時關心病人及其家屬的全人健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這就有如50年前的醫界,醫師總是提著醫師包到有需要的病人家中往診,如今的安寧居家療護,是回復早期的做法。他也親身體驗走出診間、走入病人的生活中,才瞭解為什麼某些病人的疾病總是無法得到控制,也才看到「人」的全貌。深入社區進一步發現,要取得病人信任,不是在診間,而要在病人的生活中,提供其全方位的照護和關懷。

早期,安寧療護幾乎與癌末病人劃上等號,不過以身心靈整體照護為考量的安寧療護,適用於所有病人。考量現行資源條件,目前安寧療護以末期病人為首要服務對象,除癌症末期病人、漸凍人外,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精神病態(即失智症)、其他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等已進入末期狀態的病人,都適用住院安寧療護和安寧居家療護的健保給付範圍。

黃勝堅表示,安寧居家療護主要提供病人的症狀與疼痛控制、身體照護, 以及病人與家屬的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尤其輔導家屬心情和後續追蹤,達到全人照護。根據不同時期病人與家屬需求,有不同的照護重點,可區分為決策期、穩定期、瀕死期和悲傷輔導期。

決策期以病人與家屬為中心,首要工作是辨識潛在生命末期的病人,啟動討論生命末期的議題,達成照顧共識;穩定期著重常規護理與症狀控制,把握時機協助病人完成心願;瀕死期,照護團隊會啟動密集照護,幫助病人與家屬面對死亡的過程,做好各種準備,讓病人安心、家屬放心;病人往生後,則幫助家屬走過悲傷期,回歸社會。

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

兩年前,黃勝堅接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將臺大醫院金山分院的寶貴經驗帶到臺北市,持續推動安寧居家療護。黃勝堅說,安寧療護希望提供「五全」照護:提供病人身、心、靈與社會全方位的「全人」照顧;「全隊」的專業醫療團隊;從一開始接觸到病人往生的「全程」照顧;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全家」照顧;落實去機構化的「全社區」照顧,在離院後的無縫接軌,完成多數病人落葉歸根的回家心願。

在醫病關係日益緊張的現代,末期的無效醫療除了讓病人、家屬身心煎熬外,所導致的醫療資源浪費,以及後續可能衍生的訴訟,均可能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安寧療護讓病人盡可能留在熟悉的生活環境,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舒適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不僅病人有機會善終,更可以讓醫院資源運用在真正需要之處,創造病人、家屬、醫院、社會的四贏局面。

經過30年來的推動,每5年公布一次的全球「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臺灣在2010年全球排名十四、2015年晉升到全球第六名,皆是全亞洲第一名。隨著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有更多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關懷與照護,黃勝堅相信,以社區為基礎的安寧居家療護,是臺灣醫療文化的翻轉,更是社會文化的翻轉,不僅可以改善醫病關係,更能促進國家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和諧。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