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15-06
 
 
 
 
》關懷周遭 培力社區
群策群力 社區健康營造
營造樂居、健康的社區,同時能強化及擴展社區資源,讓社區民眾彼此互動、相互支持,實踐所有的生活機能,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國民健康署)致力執行的政策,「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自1999年開始推動以來,已有相當的成果。而曾在蘭嶼服務20幾年,創辦蘭恩基金會、現任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特助林茂安,分享了近年來對於社區健康營造種種觀察。
 
 

無法離群索居,群體除了帶給人類歸屬感與凝聚力外,還有自我肯定的力量,在現代生活模式底下的我們,老在工作及家庭間奔波,閒暇之餘打開電視或手機瀏覽新聞,關心一下公共事務,但不知道社區舉辦過什麼活動,人與社區的連結極為薄弱。

服務原鄉多年的林茂安舉例,「都市人很難想像原住民對於鄉運的投入程度,就算請假也要回到家鄉比賽,不是為了獎品,而是知道自己在群體之內有著無可取代的位置,那是一份榮譽感。」住在城市卻離群索居的失落感,讓我們不易體會人跟社區之間的美好連結。

健康促進源自於健康的整體概念,所以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著名的Alma-Ata宣言,指出「健康」係生理、心理及社會皆處在一個舒適平穩的狀態,倡議預防性健康促進的重要性勝於末端醫療。健康狀態不只維持良好飲食、運動習慣及愉快心情,也是創造促進這些健康條件的環境,不管是物理空間還是支持氛圍,而建立支持性的環境與良好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及人民的共同責任。

創造社區健康環境 領袖人物引領社區起步

身為雲林縣衛生局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輔導委員的林茂安,提出他對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成功案例的觀察,「如果有個對社區公共事務懷抱熱情,具有理想性與行動力的領袖型人物,這裡的社區營造就比較容易成功,例如臺南市金華里里長柯崑城,有願景,有活力,善於凝聚社區,鼓勵共同參與,又懂得找資源挹注社區,成果豐碩,甚至帶領社區獲得國際宜居社區第二名,社區意識在一般現代生活模式裡不容易培養,但在金華里如果有路面施工,居民會自動在旁監督,確保路面與孔蓋維持平整,這表示他們明白社區的事務與自己息息相關,這就是負起公民責任。」



 
臺南市金華里的守望隊,是由社區中的爺爺們組成,共同守護社區的安全。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