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7-09
 
 
 
 
》落實分級醫療
更體貼您的看診需求
醫療資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珍貴稀有的財產,因此推動「分級醫療」的目的,在於讓醫療資源有效運用。民眾若能配合落實「分級醫療」正確就醫,不但可以找對科、找對醫師,節省看病的時間與費用,在經由轉診治療後,還能返回原來的診所進行追蹤,獲得更完備的醫療服務。
 
 

相信曾有到大型醫院就診經驗的人都知道,光是掛號加上排隊等候看診,往往苦等大半天的時間,相較之下,一般的診所不僅距離住家較近,相對便利許多。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龐一鳴表示,現今社區與基層醫療院所對於輕症疾病的醫療照護十分周全,大家應破除只有大醫院才夠專業的迷思。大型醫院的主要服務項目是以照護急重症與罕見疾病患者,並以教學、研究為目的培養醫事人才,朝向尖端醫學發展,因此如果民眾習慣任意越級就醫,只要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會使得大型醫院可能因為忙於醫治過多輕症病患,反倒令許多患有急重症的病人,只得塞在急診處而一床難求,所以落實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才能讓醫療與健保資源的運用更公平、有效率。

養成正確就醫習慣 醫療照護更有效率

成功落實分級醫療的重要關鍵,在於民眾能養成正確的就醫習慣,第一步便是在看病時,先前往平時自己信賴的基層醫療院所,請醫師提供診療。對此,健保署擴大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鼓勵診所採聯合執業方式,陸續開放基層診所跨表檢查的給付項目,如此一來,今後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也能享受類似大醫院的服務品質與量能。

至於經醫師判斷為重大病情,需要轉介到其他大型醫院時,診所醫師可透過「電子轉診資訊交換平臺」,直接為病情複雜的患者安排需轉診的科別與醫院,同時接受轉診的院所,需保留一定門診名額優先安排看診。透過這個平臺,接手診療的醫師能清楚了解病患之前的診斷狀況,包括近期檢驗檢查、用藥或手術治療等病歷摘要報告,患者亦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醫療成本,而原轉診醫師也會知道後續治療的結果,作為病患日後病情追蹤的參考。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