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需由專業人員介入,施以行為、認知、音樂、烹飪等多元化的非藥物性治療方法,讓病人多動腦、多參與活動,延緩症狀惡化,只要能延後病情發作,生活品質就能大為提升。
除了安排失智長輩就醫或接受專業照護,家屬也應多瞭解疾病相關知識與照護技能。「失智症患者的狀況只會更壞,不會變好。」鄧世雄說,照護的第一步要正確理解被照顧者,以溫和的態度關懷,要有耐心不要催促,儘量讓患者參與日常活動,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同時,照顧者也要尋求資源協助,建議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彼此相互打氣;也可借助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或暫托等,讓自己獲得暫時的喘息。
民間與政府攜手 減輕照護負擔
2000年,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全臺第一家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倡導失智者照護宣言:認識他(瞭解失智症)、找到他(透過篩檢及早發現)、關懷他(視症狀輕重提供協助)、照顧他(居家、社區與專業機構服務)。此後,全臺各地民間團體與醫院陸續成立組織或失智症協會投入失智照顧行列,政府也開始重視失智症,積極規劃相關政策。
衛生福利部於2013年8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主要內涵在於提高民眾對失智症防治及照護的認知,建立完善社區照護網絡,強化基層防治及醫療照護服務,並發展人力資源強化服務知能,整合跨部門資源,鼓勵失智症相關研究與國際合作,以確保失智患者的權益。
此外,行政院也於同年年底核定「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第二期計畫」,其中「提倡預防保健,促進健康老化」之目標提到,將建構多元連續性之失智症照顧服務模式,並結合警政單位宣導推廣指紋捺印及預防老人走失服務。
若失智症患者像是「被困在時間河流裡」,那麼,照顧患者的家屬與專業人員面對的就是一場與時間拔河的持久戰,過程中需要高度的愛心與耐心,及付出可觀的經力與花費,才能陪伴失智患者有尊嚴地謝幕。
鄧世雄期待,政府能積極落實政策,有計畫地培訓專業護理、社工及照顧員;並儘速通過《長照保險法》,給付照護機構合理費用,減輕需求端的經濟負擔,提高供應端的必要成本,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攜手為失智症長者打造一個愛的世界,讓他們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
文/陳婉箐
特別誌謝
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鄧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