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4-09
 
 
 
 
》終結結核病 打擊沉默殺手

我國自2005年起推行「結核病(TB)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已有不錯的成效,為延續結核病防治工作,規劃自2016年起啟動「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20年計畫,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打擊結核病這個「沉默殺手」,同時也將善盡世界公民責任,協助其他國家防治。

 

 

 

 
 

經費挹注吃緊 新療法受限導入

郭旭崧分析,部分原因與經費挹注有關,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十年減半計畫只拿到原定計畫經費的6成,難以積極導入新穎的防治策略與檢驗技術。「當許多國家往前走的同時,臺灣仍沿用老方法,第一線人員形同缺乏武器,要怎麼打仗?」郭旭崧強調,在達到根除階段前,預算需求不能因個案數下降而減少,反而需要更多預算以維持防疫作為,這也是未來推動結核病防治的關鍵。

事實上,結核病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大部分病人於服藥兩週後即不具傳染力,只要配合治療即可痊癒。然而,結核病的潛伏期長,且發病症狀不典型,所以常因此延誤就診,造成疾病傳播。另一方面,結核病或潛伏結核感染者,需要6∼9個月的治療期程,如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則更長,約需兩年時間。由於療程長且需天天服藥,除了身心負擔之外,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受影響,因此「結核病不只是醫療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郭旭崧指出,若是有錢有閒的人,花錢花時間治療就會好,但窮人患病的話,往往面臨治療隔離期間無法工作、沒有收入的困境,所以不僅衛政部門要投入資源,也需要社政部門一起幫忙。

先進國家覺醒 防治工作無國界

所幸近年來結核病防治出現新契機。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立的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調查發現,全球哪一種疾病花最少錢就能降低最多死亡率,答案就是結核病,因此自2008年開始補助研發結核病新藥物,也提供大量經費、技術指導及技術研發等,協助國際部分國家防治結核病。

此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也認知到要消除境內結核病,必須「決戰境外」,幫助其他國家一同防治。今年6月,美國某智庫曾舉辦研討會,探討美國在結核病防治上的領導角色,郭旭崧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可供臺灣學習。

 

「這不只是國內問題,也是回饋國際的機會。」郭旭崧說,我們不僅要花力氣解決臺灣結核病問題,也要尋求衛生外交的管道,協助友邦國家解決結核病,尤其我國對於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治療成績亮麗,就可分享國際。這項創新方法是由疾管署成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MDR-TB)醫療照護體系」,邀集有經驗的醫院、醫師組成醫療照護團隊採「包醫制度」,收治病患持續積極治療兩年,並聘請關懷員,甚至請專業護理人員執行社區進階都治(DOTS-plus)服務,克服MDR-TB病人出院後照護的困難,提升病患服藥順從性及治療成功率,自2007年的440人下降至目前約200人,治療率近7成,遠高於WHO公布的全球治療率48%。

過去我國的防癆自成一體系,所有結核病病人都要進入防癆體系治療,但全民健保上路後,結核病病人因治療管道變多,尤其老年病患還有其他慢性病治療需求,因而從防癆體系出走。2000年時調查發現,臺灣留在防癆體系的結核病病人只剩3成,7成都去一般醫療院所,但卻被安排住在一般病房,傳染更快,這個經驗也可供第三世界國家實施健保前參考。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