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4-09
 
 
 
 
》終結結核病 打擊沉默殺手

我國自2005年起推行「結核病(TB)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已有不錯的成效,為延續結核病防治工作,規劃自2016年起啟動「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20年計畫,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打擊結核病這個「沉默殺手」,同時也將善盡世界公民責任,協助其他國家防治。

 

 

 

 
 

挑戰2035 積極跟上世界腳步

十年減半計畫即將在2015年屆滿,疾管署已擬訂另外一項20年計畫,簡稱「挑戰2035」,正好呼應WHO提出的計畫「Global strategy and targets for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care and control after 2015」。以「終止全球結核病流行」為未來努力目標,並以「零死亡、零個案、零負擔」為願景,期望在2035年達到消除結核(每10萬人口10人以下)的目標。

自2016年起,為達到這個目標,疾管署將積極爭取足夠的經費,整合政府資源,並邀請民間組織加入;在政策執行部分,除了持續推動既有的策略,包括個案診斷管理、都治計畫、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及潛伏結核感染治療,也將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執行品質。另外,也將透過新檢驗技術加速確診,並引進新處方或新藥物,縮短治療期程,提升治療者生活品質,且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及合作計畫,培養結核病防治新血,拓展我國結核病防治量能及視野。

郭旭崧表示,結核病是全球問題,不是只有臺灣的問題,以往國內外媒體多把焦點放在不少名人感染的愛滋病上,連帶使得公部門與民間團體也投入較多資源,但結核病卻沒受到相同待遇,可說是「弱勢中的弱勢」,因此政府才必須扮演濟弱扶傾的角色。結核病新發生個案與死亡率無法大幅降低,追根究柢就是治療方式不足,未來防治工作一定要從檢驗與治療方式這兩方面著手,給工作人員最新最好的工具,「臺灣即使不是第一個做,也要快速跟上世界腳步,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疾管署以WHO提出之全球結核病病防治計畫為基礎,擬定我國邁向2035年消除結核之防治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強化防疫基礎建設與預防策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策略、加強作業研究與開創新興技術、拓展跨國合作與國際防治奧援。整體計畫融合疾病預防三段五級之概念,除延續原有防疫體系,致力精進檢驗診斷及醫療照護品質,更強調健康促進、人才培育的重要及國際參與的決心。 

文/陳婉箐  

 

特別誌謝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 郭旭崧

Q: 如何自我判斷是否感染結核病呢?

A: 民眾可參考七分篩檢法的標準,進行自我檢測,如疑似有咳嗽2週以上、咳嗽、胸痛、沒有食慾、體重減輕等症狀,請儘快就醫檢查。

Q: 我對結核病應該有何認識?

A: 結核病目前已有良好的治療藥物,大部分病人於服藥兩週後即不具傳染力,只要依規配合治療即可痊癒。



 
結核病自我篩檢──七分篩檢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