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調整保費費率,二代健保法的推動工作,當時已花了將近10年之久,楊志良回想,如果繼續拖下去,就沒有過關的可能。那時他每天花很多時間在立法院溝通,也天天上媒體解釋二代健保的必要,最後雖未通過原先規劃之以家戶總所得繳交健保費,但改以針對兼職、股利、高額獎金等收入開徵2%補充保險費,適時填補健保財務短絀。
健保一路走來面臨許多難關,楊志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療費用都呈現上漲趨勢,但因全球人口老化,生產人口數量變少,加上就業市場衰退,總體投保薪資卻逐漸減少。就像臺灣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但年輕一代的工作者薪資不進反退,越來越無心力投入家庭照料,仰賴生產人口承擔健保費用的健保結構,勢必將受到高齡化衝擊,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老無所終、幼難所長,是我最憂心的事情。」楊志良預測,未來很可能為了減輕負擔,而縮減健保照顧項目。
醫病共好健保才能永續
想澈底解決捉襟見肘的健保財務,降低健保破產的風險,楊志良認為,必須讓健保費用在「合理漲價、公平加稅、照顧弱勢」的原則下持續調整。他建議從「投保薪資、健保費率、減少醫療浪費」三大方向著手。
他進一步分析,健保結構會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有所調整,當景氣變好,人民就業與所得增高,就會有更多保費來源;費率調高,健保收入面自然有所挹注。至於醫療浪費現象,牽涉到醫療倫理層面,諸如癌末無效醫療、貪小便宜多拿藥、醫生浮開檢查項目等,都是難以定義衡量標準的問題,有賴主管單位拿出魄力解決。
「為了讓民眾得到更好的照顧,讓醫療體系可以有更健全的發展,只要對的事情就應該去做。」楊志良期許政府能夠克服萬難,落實「人民是健保頭家」的精神,讓醫病雙方一起為醫療的品質與收入面負責,同時政策面也須讓醫療資訊公開透明化,包括健保病床數量、自費項目等,都要讓民眾清楚獲得資訊。
楊志良主張,唯有透過合理評估成本效益,再納入健保醫療給付的方式節流,才能讓健保達到雙贏的局面。「大家的健保,大家一起負責!」他希望在供需之間取得協議平衡的狀況下,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相同的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