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後常見副作用如何處理?
接種疫苗後一般較常發生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現象,大概2至3天內會消失,建議可冰敷降低不適,但請勿揉、抓注射部位。另偶爾有食慾不振、嘔吐、發燒等症狀,通常都是短暫的,會在數日內恢復。另外如果本身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在接種疫苗後也可能會增加出現熱性痙攣之機
會,除需注意體溫變化外,亦請於接種前告訴醫師,以利評估退燒藥之服用時機。還有如果接種部位紅腫十分嚴重或經過數日不退、出現化膿或無法退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可能染患其他疾病,應儘速就醫診察,找出真正的病因。
若出現過敏反應如何處理?
接種疫苗所產生的過敏反應主要是對疫苗或其內含的成分(如「蛋」之蛋白質⋯等)過敏所引起,其輕、重程度因人而異。一般為皮膚出疹或紅腫,極少發生嚴重的立即型過敏(Anaphylaxis),建議接種後最好觀察30分鐘再離開。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
時內即出現症狀,因此接種疫苗後如有皮膚出疹或紅腫或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另若已知幼童對疫苗中某成分過敏或家族有過敏史,或前次接種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務請告知醫護人員,以利評估是否適合繼續接種該項疫苗。
預防接種的推廣及成效
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具效益的策略,我國自1944年實施牛痘接種起,在政府積極的實施各項疫苗政策與建立堅實的衛生、醫療體系全力推動下,使國內許多重大傳染病因此有效的控制甚消除或根除。如1955年起國內已無天花病例(全球1980年宣告根除),1981年後白喉病例完全消失,1991年起即無小兒麻痺疑似病例,2000年10月臺灣所在之西太平洋地區宣告根除;另6歲以下兒童B肝帶原率,經由疫苗接種的全面推行,亦由早期之10.5%降至0.8%,均顯示預防接種對於傳染病控制之良好成效。而目前嬰幼兒公費常規疫苗的完成率,在衛生單位之落實執行與合約院所之共同配合下,亦都能維持95%以上,傲視國際。而隨著新疫苗之多元化發展及國際成人預防接種政策之推行,將朝接種對象全年齡化邁進,降低疫病對於國人健康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