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醫師認定是半年內可預期會死亡的末期病患,而家屬也同意,即可申請入住安寧病房。一般人以為安寧療護費用很貴,其實收費是依健保重大傷病給付之標準,可選擇健保病房或是自付差額的其他病房,若申請安寧居家,則另須負擔醫護人員的交通費。
黃勝堅分享北市聯醫的作法,雖然現階段僅忠孝院區設有安寧病房,但北巿聯醫已有多名員工完成安寧療護訓練,由跨專業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社工師、宗教師及志工等, 共同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安寧共同照護與安寧居家服務。根據調查,讓病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與親友告別,生活品質會比住院好。
突破醫院框架 走入社區與家庭
黃勝堅指出,在推動安寧療護上,最大的困難在於醫師沒辦法接受死亡,因為醫師的天職是救人,面對末期病人,仍會給予插管、心外按摩、電擊、強心劑等積極性治療,但種種的醫療照護,僅是在延長死亡過程,除徒增病患痛苦外, 家屬也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痛。如何在適當時機放手,是醫師必須學習的一堂課。
在2、30年前,醫界前輩推動安寧概念是非常困難的,甚至被說成是「等死」的醫師,但黃勝堅強調,安寧療護並不會縮短生命,而是讓病人舒適且了無遺憾地離開。「我們把安寧的概念跳脫疾病與時空的框架,不被限制在安寧病房,而是回歸病人與家屬需求,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都可以從事全人照顧。」黃勝堅表示,面對死亡不能只「看病」,而是要用「看人」的概念出發,包括症狀控制、協助患者與親友道愛、道謝、道歉與道別,完成一生夢想,在病人過世後,也要照顧家人度過悲傷期。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定律,黃勝堅鼓勵臺灣要全面動起來,「安寧不應該有專家,而是以愛為出發點,發揚人性關懷。」他有感而發地說,安寧療護最大的感動,來自病人走的時候臉上帶著微笑,而家屬也感到心安,這就是醫療真正的意義,「生命照顧生命,成就醫療團隊的成長,重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以及學醫的初衷。」
特別誌謝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