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症協會10大工作要務
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成立宗旨,是為了提升國人對失智症的正確認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並且提供失智症患者以及家屬們照護方面的資源與心理支持,因此服務項目非常廣泛,共可分為10大工作層面:
1. 架設專業網站及利用多元管道,傳達失智症疾病照護及福利資源等資訊。
2. 成立失智症關懷專線:提供有失智症相關議題需求者之電話諮詢服務。
3. 設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提供失智症家庭知能上的協助及追蹤管理。
4. 開辦教育訓練課程:分為專業培訓與家屬照顧兩個部分,期能提昇照護品質。
5. 辦理家屬教育講座及互助團體:透過交流、分享,使家屬獲得照顧的能量。
6. 創設瑞智學堂並推廣至全臺:透過各類型活動,提供輕度失智的非藥物治療。
7. 創設瑞智互助家庭:照顧模式為「團體共同照顧」,並以推廣至14個單位。
8. 推動瑞智友善社區:目前有瑞智友善商家、友善診所、友善教會及友善組織。
9. 輔導全臺26個樂智社區服務據點:輔導據點執行社區宣導篩檢、家屬支持服務、健康促 進活動等工作。
10. 藉失智症防治聯盟推動臺灣失智症政策:為 患者及家屬發聲及爭取權益。
患者的笑容就是努力的能量
擔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14年的湯麗玉,看過 無數失智症案例,最令她感慨的是,有太多患者
「延遲確診」,因而錯失了延緩病情的好時機, 尤其目前社會大眾雖然對於失智症已有普遍的 認識和了解,但多數人仍認為失智症只會找上老 年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湯麗玉提醒,於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比起一般失智的退化速度往往來得更快,因此更常讓家人感到措手不及。
讓湯麗玉印象十分深刻的案例,是一位五十多歲被診斷出失智症的男性患者,當初家人都認為他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造成情緒不穩定,常常會突然暴怒、情緒失控,還一度以為罹患上憂鬱症,經過半年多的反覆治療也不見起色,後來精神科醫師建議他應做個失智症相關檢查,才確診為「早發型失智」,讓家人大為震驚,隨著病情的每況愈下,原本是家庭經濟支柱的他,因為工作表現屢屢出狀況,最後遭到公司裁退,太太除了必須撐起養家重擔,還得同時照顧孩子和生病的先生,搞得身心俱疲。直到後來參加了瑞智家屬聯誼會,太太發現像他一樣的人其實並不少, 經由故事和經驗的彼此分享,太太看到有些家屬能用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從中得到不少支持的力量與慰藉,而且雖然先生的大腦生了病,但身體依舊身強體壯,在團體中還能夠幫助其他的年長患者,重建了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讓湯麗玉動容的是,終於在那位患者及家屬的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